查看原文
其他

太极八卦在闵行“划了个圈”,“武林高手”村村有!

点击蓝字关注👉 今日闵行 2020-10-16


南拳和北腿,少林武当功,

太极八卦连环掌,中华有神功。

太极拳堪称“国民体育“,

走在公园里或广场上,

总能看到打太极拳的人们!





每天7点半到8点半,你如果到华漕文体中心广场和纪王公园,会发现,这里很多满是练太极的小伙伴,左推右捋,松沉柔顺。而华漕其他区域的村居辅导站也配备了太极拳华漕分会的辅导老师,如果想学,就近联系就可以了。



在华漕,随处可见练太极拳的人,或者一个人安静地锻炼,或者三五成群互相学习,还有一些小朋友跟着教练,有板有眼地打拳,仿佛太极拳已是华漕人生活的一部分。华漕镇文体中心负责人表示,“太极华漕”是他们的目标,这项既能强身健体,又有深厚传统文化底蕴的运动非常适合向社区推广,华漕正在太极作为品牌来塑造,未来大家一提到太极,就想到华漕。



1习练太极拳,大家乐在其中


太极拳在华漕风生水起,不无原因。10多年前,就有很多华漕人开始练太极拳,大家普遍认为,打太极能够调节身心、增强体质,是一项不错的日常休闲活动。久而久之,越来越多的太极拳爱好者集结到一起。2010年,他们有了一个共同的组织——闵行区太极拳协会华漕分会。



不得不说,华漕人对太极拳的追求近乎狂热。分会会长张仁芳说,由于华漕地处上海西北区域,太极拳起点晚,除了邀请专业老师外,他们还曾赶赴浦东学习,从早晨6点半到晚上六6点,几乎是12个小时沉浸。


功夫不负有心人。仅仅6个月时间,华漕分会就在“圆满世博国际太极文化旅游节”太极拳比赛中斩获金奖。2015年,华漕开始推广“太极文化华漕行”,向村居推广太极拳培训。通过推广,习练太极拳的市民日渐增加,至今加入协会的成员有300多人,他们分布在各个村、居和学校,年龄最大的90多岁。


张仁芳(中)教授太极拳


身为会长,张仁芳见证了华漕太极拳的兴起。而她自己,凭着对太极拳的热爱和带领大家健身锻炼的热情,先后习练了杨式太极拳、陈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等。十几年来,太极拳的每一招每一式,她都认真琢磨,反复研习。在她的带领下,华漕太极拳爱好者的技术水平不断提升,队友之间也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在太极拳教学过程中,张仁芳制订了3条原则:一是不收取任何费用,不接受任何吃请。二是不因人少而不教,不因年龄大与小而不教,对健身者一视同仁,对新来学习的爱好者,百问不厌,百教不厌。三是教学目的明确,不拉帮结派,不拉关系,一切为了群众健康。她常对大家说:“我们相聚在一起练习太极拳,就是为了健康。只有身体健康了,家庭才能幸福美满。”



现在,“华漕太极”已经有了很好的群众基础,如果有相关比赛,轻轻松请就能组建一支队伍。“每年,我们都会举办一两次太极拳活动,大家都很踊跃,很多老人都期待着上台,觉得这是很开心的一件事。”对于太极拳,张仁芳始终乐在其中。


2太极运动处方,传承中创新发展


2016年,金友武悦堂武术俱乐部落户华漕,集聚了包括丁文军等行业精英,为华漕太极拳爱好者提供了更传统、更正规的太极拳习练指导,成为“太极文化华漕行”的2.0版。



丁文军出生在武术世家,父母丁金友、李福妹都是著名的武术家,他五六岁就开始习武。不过,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他并不以此为荣,相反对武术充满了厌恶,还曾很认真地告诉双亲“永远不吃这碗饭”。2013年,父亲溘然长逝,留下未竟的武术梦。经过这一变故,执拗的丁文军“动摇”了。


金友武悦俱乐部的成立,将原本分散的师兄弟聚在了一起,同行的名家名师也应邀而来,大家齐聚华漕,以武会友,百川论道。谈到落户华漕,丁文军说,华漕堪称武术小镇,村村都有太极拳队伍,能一下子召集1000多人参加武术活动,这是推广太极拳最好的“土壤”。武悦堂开张第一年,就开展了“大师零距离”等活动,聘请教练下社区辅导群众练太极拳。


丁文军最终还是继承父业


丁文军展示闵行区第九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太极拳(陈式)


今年,经历过新冠疫情,丁文军敏锐地感觉到,太极拳迎来了新一轮发展契机。最近,他正在酝酿一个新的项目——华漕全民健身方案,针对华漕16万常住人口制订一整套体医融合的科学健身服务方案,包含健康知识讲座、太极运动处方服务等专业、科学、安全、有效的系列服务,如健康知识讲座、多病种太极运动处方课程、太极拳教学、八段锦教学等课程,为居民提供一张科学实用的“运动处方”。


“我们的太极运动处方是根据个体的身体素质、体能水平、健康状况等因素制订的一套个性化运动方案,有国家专利权。”丁文军告诉记者,结合太极拳,他们还做了很多康复、大病相关的工作,比如与葛均波院士团队合作临床辅助治疗,与和睦家尝试老年功能治疗和产后恢复,与中和堂中医门诊部一起推广社会运动等。



在丁文军眼里,太极拳不仅要有对传统的继承,更要有所创新。所以,他开始将太极拳与医疗板块结合,除了跟踪临床数据,还要收集康复数据,并利用这些数据,说服大家通过自我练习,达到自我保护、提高免疫力的目的,最终实现治未病。


当然,在太极拳推广上,武悦堂也不遗余力。2018年底,太极拳课程已覆盖华漕所有体制内的学校,目前正在进一步向全区所有学校推广,这一目标预计2021年年底前完成。


3是一项运动,更是一种社交


推广太极拳,丁文军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还有一个“弟弟”——父母弟子郁瑞君,也是武悦堂的总教练。郁瑞君是华漕本地人,8岁开始跟老师练习武术。1年后,丁金友、李福妹到华漕招武术预备队、经过层层筛选,他进入师门,从长拳练起,并逐步过渡到太极拳。


“小孩子直接练太极拳,功底不足。”郁瑞君告诉记者,自己练太极与公园里打太极拳的老人还是有区别的,老人以健身为目的,而他则是要打比赛获得好成绩。至今,他拿到过的最高荣誉是世界大学生武术锦标赛太极拳、太极剑冠军。


郁瑞君晨练中


如今,太极拳已是郁瑞君生活的一部分。“它不仅仅是一套拳,更有精神层面的影响,是一种文化的传承,生生不息。”他说,每个人对太极拳都有不同的理解和发挥,比如1个老师教10个学生,每个学生的动作很像,但又有所不同,这就是太极拳的奥妙之处。



作为总教练,郁瑞君在教授太极拳时也有自己的“套路”。“老人和小孩完全不同,小孩要求会更高,要让他们对太极拳理解更透彻。除了教简化太极作为基本功,还会教陈氏、杨氏太极传统拳法以及竞赛太极。老人的话,基本就从简单教起。”他说,太极拳不仅是一项技术体育,还是一种社交方式,越来越多的太极拳爱好者,共同领悟太极拳的功底,感受太极的应用。


和郁瑞君不同,张家林属于华漕的“外来人”,不过他们都有共同的头衔——太极拳教练。张家林来自河南省温县陈氏太极拳发源地陈家沟,从小受家乡文化的熏陶,7岁开始练太极拳至今。2018年,他来到华漕的金友武悦堂。


张家林(左)与拳友


“记得第一次进入武悦堂,一下子就感受到浓厚的武术氛围。在这里的2年多,我学到了很多新知识。”张家林还记得,有次练杨氏太极拳,由于自己不适应想要逃避,这时候,老师丁文军和王伟星看出了他的想法。“他们说,作为一名教练,要多学多练多看,陈氏和杨氏太极拳虽然是两种风格的太极拳,但都同属于内家功法,都是以内带外,一动全动。听了之后,我茅塞顿开,对武术有了新的认知。”


4太极华漕行,更多练习之外的收获


对于太极拳,很多人会将其与老人联系在一起。确实,太极拳非常适合老年人,也有很多老年人因此受益。今年80岁的毛本杭就是其中一个。2004年3月,退休后的毛本杭开始在小区里和大家一起练太极拳。2010年,他加入华漕分会,坚持至今。


毛本杭练习太极刀


“刚开始,主要是看人家打,后来到区里参加培训,镇里也有免费的公益课,边听老师讲解边自己摸索,就自己学起来了。”练了16年太极拳,毛本杭觉得精气神比同龄人好不少,平衡力也不错,走路绊一下也不会摔倒,自家住5楼,每天爬上爬下,感觉不费劲,到家门口基本不喘气。


每天早上,毛本杭要打1个半小时的太极拳。早上6点之前出门,到了地方,他先做10分钟热身运动,然后按照八法五步、二十四式、二十八式、三十八武当、四十式、四十二式、八五式、四十二式太极剑、五十一式杨氏太极剑、杨氏十三刀的顺序打下来,动作幅度从小到大,这10套拳打完就回家。“天气热了,会出汗但不喘气,感觉很舒畅。”



随着太极拳进校园的推广,很多华漕小朋友开始接触太极。孙亦凡是张家林的一名学生,幼儿园的时候就开始接触太极拳,至今已有3年拳龄。“我教她有1年了,她练功很刻苦,进步很大,有些比较难的动作,经过反复练习,也都熟练掌握了。”张家林说,孙亦凡在华漕镇文体中心或其他的一些比赛中都获得了比较好的成绩。


孙亦凡爸爸告诉记者,练太极拳后,孩子的耐力好很多,做引体向上比一般小朋友灵活,也能坚持好久。“身体也不错,一般感冒,2天就差不多好了。”孙亦凡自己觉得,太极拳有一点点难,不过还行,挺好玩的一项运动。



当各个角落的老人、小孩、年轻人都在打太极拳,华漕不仅多了一道风景线,“太极华漕”的口号也就变成了现实,而太极拳作为一种文化,也将滋养着华漕人的身心,给大家带来更多练习之外的收获!

本文为闵行融媒体中心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记者:陈美玲

编辑:陈美玲




↑保存图片-打开抖音
和我们一起抖吧↑

猜你喜欢





△ 今晨,这位“中国好人”走了!生前,他和妻子捐出了2套房产和毕生积蓄爱心助学……


△ 除了阳光、沙滩还有儿时回忆,这样的“神仙集市”真不多!


△ 好消息!闵行这个市政府实事工程投入试运行,服务周边30万人


△ 建在公园里的“养老院”,出门见绿,在花香中醒来~



喜欢就点“赞”“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